我国是海洋产业大国,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,相当于西方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。但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。总体上传统产业一统天下,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规模很小,而且低水平重复。因此,亟需优化产业布局,实现产业转型升级。其次是产品结构不合理。以劳动力密集型的粗浅加工为主体,以现代自动化生产线为主的精深加工非常欠缺。由此带来的是食品型、原料型、中间品型的产品出口上市,缺少高端、终端、高附加值的产品。缺少有竞争力的,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。第三是近海资源消耗型企业居多,造成了近岸生态环境恶化,特别是近岸河口、海湾、港池污染比较严重。产生这些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海洋产业装备落后,甚至严重缺位。大多数涉海企业,特别是水产企业还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,几乎没有现代化的智能装备。由于自动化程度低下,产品的指标很难达到国际标准,也很难创出中国的海洋产品名牌。聚焦海洋装备国产化,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,研发中国特色的系列海洋装备。具体地说,就是立足国际海洋装备技术前沿,瞄准中国的海情、国情,以自主创新为主线,以集成创新为依托,以协同创新为手段,突破军工装备、科研装备和产业装备的关键技术,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装备系统。军工装备领域,从航空母舰到智能一体化蒸馏仪水下探测浮标;科研装备领域,从远洋考察船到实验仪器仪表;产业装备领域,从特种海洋工程平台到自动化生产线;海洋公性技术领域,从耐压密封材料到定位信号传输系统,都是未来发展的目标,也都伴随着一系列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。就技术创新集成来说,以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为基础,以建设“数字海洋”“透明海洋”“智慧海洋”为目标,整合深海测控技术、水声通讯技术、深海矿产勘探技术、海洋特种材料技术;突破极端环境条件下的传感技术、海底信息传输技术;集成发展深海洋底多参数快速探测技术;实现对海底地球物理、地球化学、生物化学等特征的多参量同步勘测和实时传输;突破大深度水下运载技术、生命维持系统技术、高比能量动力装置技术、高保真采样技术;发展深海空间站技术和海底网络建设技术,推动深海战略性资源勘探,提高海洋科学认知能力。
电话:021-51619676